
个人基本信息
姓 名: 侯建
职 称: 教授
学 位: 博士
所在机构: 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管理科学系
出生年月: 1991.01
籍 贯: 河南新乡
研究方向: 数字经济、绿色经济
个人简介
教育背景
2014.9-2018.12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,博士,连读
2017.08-2018.08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管理科学专业,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博士生
工作经历
2018.12-2022.7,北京林业大学,讲师
2022.8-2024.04,河南农业大学,校聘教授
2024.04-至今,河南农业大学,教授/正高级
学术兼职
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,河南省特聘教授,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,校“拔尖人才”,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%,北京林业大学、北京工商大学校外导师,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会员,原中央苏区发展研究中心干事、执行委员,《西部素质教育》编委
教授课程
技术经济学、金融工程等
学术成果
主要代表性项目:
1.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,“双碳”目标下数字经济转型的碳减排效应机制研究,2022-2024,结题。
2. 主持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,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首要任务研究,2023.10,结题。
3. 主持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,异质门槛视角下创新驱动产业绿色转型研究:路径特征、发展效率及影响机理,2020-2022,结题。
4. 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,异质演进视角下知识密集型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体系,2019-2021,结题。
5. 主持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: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机制与政策优化研究,2024-2026,在研。
6. 主持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,2024-2027,在研
7. 主持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,数字农业技术采用赋能河南省农业碳生产效率增长的路径机制研究,2024-2026,在研。
8. 主持河南科技智库调研课题,“双碳”目标下河南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碳减排效应机制研究,2022-2023,结题。
9. 主持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开放课题,北京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体系研究:指标评价与路径机制,2020-2021,结题。
10. 主持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创新计划项目,创新驱动区域绿色增长的作用机理与可行性路径, 2019-2021,结题。
11. 主持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创新计划项目,高质量创新驱动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机理与路径研究,2021-2023,结题。
12. 主持河南农业大学拔尖人才项目,“双碳”目标下河南省数字化转型的碳减排效应机制研究,2022-2027,在研。
13. 主持河南农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类科研创新基金重点项目:数字农业技术采用对农业碳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,2024-2027,在研。
14. 主持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(研究生教育类):面向乡村振兴的农林院校管理科学研究生数字化培养模式研究(省部级),2023-2026,在研
15. 参与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(本科教育类):面向乡村振兴构建“数管融合”的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(省部级),2024-2026,排名第三,在研
16. 参与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:“双碳”目标下数字乡村发展赋能农业碳生产率增长的机制研究,2024-2026,排名第二,在研
17. 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:粮食主产区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发生机理、效应与政策优化研究,2024-2027,排名第二,在研
教材/专著/专利
1. 数字经济转型的碳减排效应机制研究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独著;
2.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体系研究:创新路径、驱动效率及影响机制,经济管理出版社,独著;
3. 一种高效的碳排放净化装置,中国知识产权局,专利;
奖励/荣誉
1. 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;
2.河南省特聘教授;
3.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;
4.河南农业大学“拔尖人才”;
5. 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%
6.院“教学标兵”、“年度就业工作先进个人”
7.2022年度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
8.2023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一等奖
9.2023复旦大学年度优秀论文奖
10.《河南科技报》整版报道申报人撰写的《数字化赋能河南省制造业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对策建议》,并被河南省科协智库项目采纳。;
发表论文
以第一作者/通讯作者发表SCI&SSCI、EI、CSSCI、CSCD等收录的论文50余篇,主要代表论文如下:
[1]2024年2期,第一和通讯作者,《Can digital economy truly improv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? New insights from China》,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(Nature子刊,SSCI一区)
[2]2020年1期,第一作者,《Does urban haze pollution inversely drive down the energy intensity? A perspective from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》,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(SSCI一区)
[3]2023年4期,第一和通讯作者,《Does the Digital Economy Successfully Facilitat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?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Perspective》,Science, Technology and Society(SSCI、ABS2星)
[4]2023年4期,第一作者,《How Doe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romote Low-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? The Case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Companies》, Polis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(SCI)
[5] 2023年3期,通讯作者,《Does 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 Successfully Drive the Quality of Green Innovation in China?》,Polis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(SCI)
[6]2024年,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,《Does Digital-Intelligence contribute to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?New insights from China》,Sage Open(SSCI)
[7]2023年,第三作者,《The effect of economic growth pressure on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: Do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, government support,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matter?》,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(SCI一区)
[8]2018年,第一和通讯作者,《Does industrial green transformation successfully facilitate a decrease in carbon intensity in China? A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perspective》,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(SCI一区)
[9]2019年,第一作者,《Are Non-R&D Innovation Activities Actually Effective for Innovation Sustainability? Empirical Study from Chinese High-Tech Industry》,Sustainability(SSCI)
[10]2019年,第一作者,《The Impact of Haze Pollution on Regional Eco-Economic Treatment Efficiency in China: A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Perspective. Int. J. Environ. Res》,Public Health(SSCI)
[11]2019年,第一作者,《Spatial–Temporal Heterogeneous Evolution of Haze Pollution in China as Deduced with the Use of Spatial Econometrics》,Sustainability(SSCI)
[12]2018年,第二作者且通讯作者,《Threshold effect of knowledge accumulation between innovation path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: new evidence from China’s high-tech industry》,Science, Technology and Society(SSCI)
[13]2017年,第一作者,《External knowledge sourcing and green innovation growth with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regulations: Evidence from manufacturing in China》,Sustainability(SSCI)
[14]2016年,第一和通讯作者,《Threshold Effec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between R&D and Economic Growth: An Empirical Analysis from China》,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(CPCI检索)
[15]2020年3期,第一作者,外部知识源化、知识积累与中国工业绿色增长——动态异质门槛效应研究,科研管理(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权威期刊、FMS高质量期刊)
[16]2020年9期,第一和通讯作者,环境规制视角下制造业绿色转型对能源强度的影响,中国环境科学(EI,领域内权威)
[17]2023年2期,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,外部知识源化对制造业高质量结构转型的门槛机理研究:环境规制视角,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(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权威期刊、FMS高质量期刊)
[18] 2023年1期,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,外部知识源化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创新的影响机理:创新型人力资本视角,系统管理学报(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权威期刊、FMS高质量期刊)
[19] 2022年5期,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,数字经济时代下智能化、科技人力资源与产业转型升级,研究与发展管理(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权威期刊、FMS高质量期刊)
[20]2022年4期,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,能源强度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:创新效应视角,系统管理学报(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权威期刊、FMS高质量期刊)
[21]2023年11期,第一和通讯作者,数字经济、环境规制与区域绿色创新绩效,经济问题探索(CSSCI核心)
[22]2019年6期,第一作者,处理环境效应和随机误差的创新驱动发展绩效时空异质研究——以高技术产业为例. 系统管理学报(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权威期刊、FMS高质量期刊)
[23]2019年1期,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,非研发投入、知识积累与中国制造业绿色创新增长,系统管理学报(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权威期刊、FMS高质量期刊)
[24]2019年16期,第一和通讯作者,创新驱动发展实现路径的动态异质门槛效应——以高技术产业为例,科技进步与对策(CSSCI核心)
[25]2023年19期,第一和通讯作者,环境规制视角下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应检验,统计与决策(CSSCI核心)
[26]2019年1期,通讯作者,基于Staay多情感等级的汽车消费者行为偏好研究,工业工程与管理(CSSCI)
[27]2020年12期,第二作者且通讯作者,科技人力资源对工业绿色转型的门槛效应——基于环境规制的视角,科技管理研究(CSSCI)
[28]2021年15期,第一作者且通讯作者,创新活力对区域绿色发展转型的门槛机理研究:人力资本视角,科技管理研究(CSSCI)
[29]2022年1期,第一作者且通讯作者,创新活力对区域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门槛机理研究:环境规制视角,科技管理研究(CSSCI期刊)
[30]2022年3期,第一作者且通讯作者,北京市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影响机理分析 ,北京林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(其他)
[31]2020年6期,第一作者,教学督导和学生评教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影响研究——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,中国林业教育(其他)
[32]2020年第3期,第一作者且通讯作者,雾霾污染、环境规制与区域高质量发展,环境经济研究(中文核心)
[33]2023年第42期,第一作者且通讯作者,数字化背景下线上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与优化路径研究——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,教育教学论坛(其他)
[34]2020年第5期,第三作者,高科技企业技术标准化驱动创新绩效机理:创新生态系统网络特性视角,管理评论(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权威期刊、FMS高质量期刊)
[35]2020年第10期,第四作者,互联网能力、双元战略柔性与知识创造绩效,科学学研究(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权威期刊、FMS高质量期刊)
[36]2023年第11期,第一作者且通讯作者,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智能化促进了区域绿色转型吗?——基于环境规制视角,生态经济(中文核心)
[37]2024年第9期,第一作者且通讯作者,智能化、产业转型升级与低碳技术创新,管理评论(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权威期刊、FMS高质量期刊)
[38]2021年第4期,第一作者且通讯作者,研发视角下科技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活力的门槛机理研究[J].科技与管理(北大核心)
[39]2018年第4期,第一作者且通讯作者,中国高专利密集度制造业技术创新绿色转型绩效及驱动因素研究,管理评论(A类重点期刊、CSSCI)
[40]2017年第7期,第一作者且通讯作者,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专利创新运营绩效研究,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(A类重点期刊、EI/CSSCI)
[41]2017年第3期,第一作者且通讯作者,外部知识源化、非研发创新与专利产出——以高技术产业为例,科学学研究(A类重点期刊、CSSCI)
[42]2017年第6期,第二作者且通讯作者,R&D 投入、FDI 流入与国内创新能力的门槛效应研究——基于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异质性视角的实证分析, 管理评论(A类重点期刊、CSSCI)
[43]2016年第9期,第二作者且通讯作者,自主研发创新、知识积累与科技绩效——基于高技术产业数据的动态门槛机理研究,科学学研究(A类重点期刊、CSSCI)
[44]2016年第10期,第一作者且通讯作者,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驱动专利产出机理研究——知识产权保护性视角,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(B类重点期刊、CSSCI)
[45]2018年第3期,第一作者且通讯作者,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与非研发创新的异质门槛效应研究, 管理学报(B类重点期刊、CSSCI)
[46]2016年第11期,第二作者且通讯作者,知识产权保护对高技术产业科技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,系统工程(B类重点期刊、CSSCI)
[47]2016年第11期,第一作者且通讯作者,自主研发、技术转移方式与区域创新质量,中国科技论坛(CSSCI)
[48]2018年第8期,第二作者且通讯作者,内外部知识源化、非研发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空间计量研究——以高技术产业为例,科技进步与对策(CSSCI)
[49]2016年第24期,第二作者且通讯作者,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关系中的“门限效应”:技术供给渠道视角的实证研究,统计与决策(CSSCI)